2000年4月1日,王尚荣在北京去世。当天,王尚荣的侄子王松清接到了堂弟王允泉的电话。王允泉在北京军事科学院工作,家中排行老七,大家都叫他“王小七”。得知伯父去世的消息后,王松清和妻子都非常伤心。电话里,王允泉告诉他,王尚桂将带领亲属来北京吊唁永利配资,并且要求遵循四条规矩。
那么,这四条规矩是什么呢?
王尚荣只有一个亲弟弟——王尚桂。两兄弟情深意厚,几十年来,家乡石首的亲戚想联系王尚荣,几乎都是通过王尚桂。每当王尚荣因病卧床,王尚桂都会定期来北京探望。两人每次见面,话语间总是带着深深的感动和泪水,尽管已经年老,兄弟间的情谊依然不曾改变。
从16岁起,王尚荣便离开家乡,随贺龙闹革命,投身国家的解放与建设,直到晚年。他们每次相聚,都感叹着岁月的沧桑。
当晚,王松清考虑是否应该告诉在楼下的父母。若现在说,父母今晚可能会睡不好。毕竟王尚桂年纪也很大了。于是,他联系了其他亲戚,决定第二天开家庭会议。会议内容他没有在电话里透露。
展开剩余81%第二天一早,王松清急忙来到了父母房间。看到父亲的眼睛红肿,母亲也紧张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。王松清压抑着悲伤,告诉父母没有什么大事。接着,他问父亲是否吃过早饭,王尚桂答道:“等会儿煮面条吃。”王松清告诉父亲,吃完早饭后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宣布。
不久,亲戚们陆续到了家里。见人到齐后,王松清便宣布了伯父王尚荣去世的消息。话一出口,顿时屋里传出一阵哭声,亲戚们纷纷泪流满面。王松清看着年老的父母,情感难忍,自己也几乎昏厥过去。
情绪稍微平复后永利配资,王尚桂带着亲戚们前往北京吊唁哥哥。王允泉设定的规矩让整个过程有条不紊,顺利进行。到了北京后,王尚桂等人来到了王尚荣生前的住所,进行了第一次吊唁。虽然王尚荣的遗体仍在301医院的太平间,但灵堂已经设立好。面对王尚荣的遗像,大家的眼泪再次不由自主地涌出。
随后,王尚荣的长子王允刚为大家讲述了父亲去世的经过。原来,王尚荣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受伤,腹部的伤势一直没有痊愈,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。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导致他下肢瘫痪。1979年,他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,付出了巨大的心血。1980年1月,由于过度劳累,他住进医院,从此病情断断续续,直至去世。
临终时,王尚荣多次问家人:“尚桂,今年来了没有?”因为身体的原因,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妻子黄克在1996年就已去世。家人一直隐瞒这一事实,只是为了避免他承受更多的打击。临终时,王尚荣还埋怨黄克:“怎么还不来看我一眼呢?”
这一段话让在场的亲戚再次陷入了悲痛。
4月10日,王尚桂一行人接到全军总参谋长傅全有的通知,告别仪式将于11日举行,场地将严格保密。傅全有特别交代了“四个不要”:一、不允许近身;二、不大声哭泣;三、不磕头;四、不下跪。同时,所有吊唁人员要穿青黑色的服装,女性不要佩戴任何首饰。
告别仪式开始后,在哀乐声中,王尚荣的子女与王尚桂带来的亲属站在前排,逐一握手接受吊唁。仪式结束后,王尚桂等人回到招待所。晚些时候,他们守在电视机前,观看《新闻联播》,节目中播出了长达1分半的王尚荣遗体告别仪式画面。看到画面,大家再度陷入无尽的悲痛。
13日,王尚荣家人安排了吊唁宴。席间,王尚桂作为长辈发表了讲话,简单回顾了哥哥的光荣革命生涯。16岁离家,王尚荣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军队将领。尽管他只回过两次家,家乡亲人都理解他,因为他为国家和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王尚桂还提到,哥哥参与了西藏平叛、抗美援越、炮击金门、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历史事件,每一场战役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,建立了赫赫战功。讲话的最后,王尚桂表示,回去后会告诫家乡亲戚们,永远做正直、诚实的人,决不能让已故的哥哥蒙羞。
王尚桂的讲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。
在这次吊唁行动中,王尚荣的儿子王允泉定下了四条严格的规矩,这些规定体现了王尚荣一生艰苦朴素、不搞特殊化的作风。这四条规矩包括:
1. 所有赴京亲属名单由王尚桂审核;
2. 遗体告别仪式的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;
3. 赴京人员的路途安全由王尚桂负责;
4. 费用自理,不得动用国家资金。
4月15日,王尚桂和亲属们带着沉痛的心情返回石首。王尚荣的去世对家乡的亲人们是一次巨大的打击。王尚桂一行人听到噩耗时,不禁悲伤过度,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昏倒。对于他们来说,王尚荣不仅是家乡的骄傲,也是国家和党的伟大贡献者。
通过王允泉设定的四条规矩,我们可以看出,他深知继承父亲的艰苦朴素、简朴作风有多么重要。而王尚桂的讲话,则是对哥哥家人们的郑重承诺:绝不允许以哥哥的名义做任何违背良心的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